郑炜,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SCI论文7篇,编制团体标准3部。
人才故事
让科研和产业“双向奔赴”
郑炜与南湖的故事,始于2010年。
当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硕士毕业的郑炜,在向他抛出的众多“橄榄枝”中,选择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也将自己的事业“种”在了南湖畔。“选择这里,有清华情愫在里头,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多年所学有应用之地。”他说。
在研究所,膜生物反应器(MBR)是最重要的产业化技术成果。它处理效率高、处理效果好,特别适合对现有废水生物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能耗、成本较高的局面。
怀揣着一腔干事创业的热忱,郑炜一到所里,就开启了膜生物反应器集成工艺技术研究,试图破解这一难题。
“曝气方式的改变是关键,所以我们重点在这一方面寻求突破。”十多年来,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探索,郑炜和团队经历了数百上千次的实验,最终实现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能耗相比同类技术产品降低30%以上,延长膜使用寿命40%以上。“原先,处理一吨水的‘成本’大概在0.5元左右,现在已经降到了0.2元,这也让我们的技术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郑炜很高兴。
如何更好地推动科研与产业“双向奔赴”?在研究所,郑炜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膜工艺应用到不同领域废水处理中,解决相关的技术“卡脖子”难题。在浙江一制药企业的制药污水治理中,郑炜花了近3年时间,通过反复试验,为企业制定了一整套综合性水处理方案,贯穿从生产工艺到末端污水处理的全流程,为企业找到了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科研技术真正在市场上得到了认可和历练。在郑炜和团队的努力下,由他们参与的125个污水处理工程相继建成,分布在全国各地,每天处理污水量达到130万吨,年处理污水4.5亿吨;每年可实现COD减排8000吨以上,实现氨氮减排1000吨以上。
当好综合治水“全科医生”
在嘉兴的十二年间,郑炜接触最多的就是“水”。嘉兴的每一条河道、每一片水域,他都极其熟悉,他的脚步踏遍了这一方河网密布、碧波荡漾的江南水乡。
“原先,我们研究所大部分项目是单个点上的污水治理,现在正在向大流域、大河道的综合水环境治理研究以及产业化应用转变,我们希望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郑炜说,他正努力向综合治水的“全科医生”转变。
走进南湖区大桥镇由桥村,碧水绕村、鱼翔浅底,特别是一条条隐藏着“水下森林”的河道,更是为村庄增添了灵气。郑炜带领技术团队在由桥村开展了两处水生态修复试点,通过种植挺水、沉水、浮游植物,投放鱼、虾、螺等水生动物,构建生物多样的水环境,恢复原有的生态面貌。
而这些试点的推进,也将为嘉兴乃至全国提供更多水环境治理的可复制经验。
在省、市以及全国各地的工业废水治理、农村污水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水治理中,郑炜和团队通过一次次研究、实验、实践,用心呵护着一池碧水。而这些项目的出现,在郑炜看来,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的历史性、全局性变化所带来的,各地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最美的生态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前不久,《嘉兴市平原河网水生态修复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正式发布,这让郑炜很是兴奋。《导则》的编制,有郑炜及团队的参与和艰辛努力,“这将进一步推进全市平原河网水生态修复工作,支撑嘉兴市构建良好的河道水生态环境。”
来源:南湖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