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传播主题沙龙成功举办 聚焦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国际科技传播

2022-12-04 11:04

2022年12月2日,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国际科技传播主题沙龙”成功举办。沙龙邀请了来自科技界、学术界、传播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科技国际传播”进行跨界研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中国日报社编委兼秘书长朱宝霞致开场辞,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龙耘、新华社国际部对外传播室副主任杜健、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润珏、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杨盈龙、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彭超等参加了沙龙,活动由中国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沈斌主持。




陈锐指出,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不仅要着眼于经济维度,更要从中国和平崛起背后的文化底蕴入手,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与更加创新的理念,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他表示,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将为国际科技传播事业提供全新的应用场景和集成平台,希望能够进一步凝聚政、产、学、研、经、介、贸、媒各方共识,在议题创设、渠道拓展、内容生产和品牌传播方面通力合作,跨界协同,为全面提升国际科技传播效能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朱宝霞表示,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国际传播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发展故事的传播需要文化元素的加持。中国日报为此做了许多尝试:成立探“元”工作室,基于元宇宙场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推出首位数字员工“元曦”,探寻人类文明;报道科技考古、推出NFT数字藏品等。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强化“文化+技术”赋能战略,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和科技发展故事。


龙耘指出,科技传播应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艺术张力和文学想象力,新时代中国科技故事要讲科技背后“人”的故事,展现和谐和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基调。杜健结合工作实践分享了对中国航天科技和太空探索与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传播的思考,并指出要用符号化表达提升国际科技传播的精准度和传播效能。王润珏以天宫课堂为案例,分析了国家主导的科技传播模式创新,并且通过对比美、欧、日等国家地区的太空教育,指出注重文化元素、面向青少年科技传播的重要性。杨盈龙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与国际科技传播策略角度切入,提出让国际科技传播动起来、活起来、走起来的路径,探讨了从符号到视觉空间、从个体到文化共同体的新思路。彭超梳理了科学和文化历史的关系脉络,分析了传统文化助力科技传播的方式方法、创造促进科技传播的文化氛围、创新研究思维等问题。


主题发言后,与会嘉宾展开互动式交流,围绕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符号、科技传播模式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为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的未来工作开展积极建言献策。


由中国科协与中国日报社共建的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1月19日,研究院将秉承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原则,探索建立更加多元的国际科技传播合作模式,用融通中外的表现形式增强国际科技传播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