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跨界沙龙第五期成功举办

2023-11-09 10:21

10月27日,科技传播跨界沙龙2023年第五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三楼演播厅举办。围绕“技术变迁与数字人文”议题,五位来自相关领域的学界、业界和媒体的嘉宾进行主题式研讨、互动式交流。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范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夜间节目部主任、高级记者郭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写作中心教师、《数字人文》季刊编辑耿弘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向安玲等嘉宾出席沙龙,多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副院长李彪主持。


李彪表示,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两个基本来源,历史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野向来较大。但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与人文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界也更加关注技术变迁背后的数字伦理问题,探讨人的生存发展与技术之间的核心关系,并呼吁打造有温度的科学技术。


主题式研讨环节,王润泽表示,“媒介革命”“交往革命”“舆论革命”是未来新闻传播学发展需要聚焦的三个关键词,媒介变迁带来了社会交往的革命,但是最终都需要落脚在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解放上。范举讨论了技术变革给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机遇,认为在大模型时代的人才需要充分养获取、处理、存储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将社科思维与数据思维相结合,促进新时代的机器学习。郭静以《新闻超链接》节目为例介绍如何选择叙事语言、传播形式和形象风格来迎合受众、扩大视听节目的影响力。耿弘明从浪漫主义情感计算的角度认为科学话语与人文话语的冲突在以融合为特征的网络时代应该得到重新理解,未来情感研究的多模态化将会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向安玲基于自己参与的AI辅助新闻写作和艺术创作的课程实践,提出了AIGC赋能社会科学研究的五种路径,并对AIGC在和社会科学研究融合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边界约束进行了探讨。



互动式交流环节,嘉宾们表示教学中是否应当使用人工智能与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关,学生首先仍要接受基础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人工智能按照人的逻辑思路替代人完成工作。此外,针对AIGC的数据治理问题目前仍然没有完全成熟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未来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填补现存的治理空白。


“科技传播跨界沙龙”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办,是中心系列活动,每期沙龙围绕一个科技传播相关主题,邀请来自政府、媒体、高校、企业等机构从事科技传播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专家和行业领军人员,针对科学技术与创新文化传播、科技传播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科技传播前沿理论与创新实践等领域进行跨界研讨。2023年系列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