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跨界沙龙 | 张明新:奥运赛事传播中的中国科技形象塑造

2021-08-26 18:03

图片 173.png


2021年8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作为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由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科技传播跨界沙龙暨“科技传播与科技奥运建设”活动中做了关于奥运赛事传播中的中国科技形象塑造的探讨。


在演讲中,张明新教授强调了科技作为一种通用符号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指出奥运赛事作为展现中国科技形象的窗口,应当从三方面改善中国科技形象的传播:突显中国科学研究的合作性,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全人类,为全人类做贡献;突显中国科学研究的先进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突显中国科学研究的人民性,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要把握科学传播的规律,服务民生,改善人民生活。


奥运赛事、科技与中国国家形象


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会对举办国的国家形象产生切实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际社会、国际公众以及全球媒体对该国的关注度大范围提高。但有研究显示,关注度的提高不一定会给该国的国家形象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大增加了中国在国际媒体中的曝光频率,但是关于中国的正负面报道比例的变化在不同国家是不同的。不仅赛事传播在这段时间成为报道的重要议题,该国发生任何大事,都会得到更多的国际关注。因此,奥运赛事是东道主国向国际社会开放的重要交流窗口。


张明新认为,在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成中,中国的科技形象是最受国际社会关注、也最受国际公众认可的,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两方面的数据。其一,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连续多年对中国在世界各国的形象进行了追踪调查,对一带一路沿线大概20个国家的上万个被访者的调查显示,接近百分之九十的被访者对中国的科技形象表达认可,这个比例明显超过中国形象的其他领域。此外,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从2013年成立起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全球性的调研,其发现的结论也类似,即中国的科技形象在目前的国家形象中是最受国际公众关注和肯定的。张明新认为,科技和体育相似,是一个通用的符号,是全球性的语言,在内涵上都追求效果和进步。相对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中国的科技更能引发全球各地公众的共鸣。比如中国高铁,是最受全球关注的一种科技应用,高铁的速度以及连通全国各地的功能,使大家能很自然地感受到中国科技的力量,而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解释。


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关注中,有一种中国威胁论的观点,张明新指出,这种威胁论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中国科技威胁论”,国际公众认为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威胁大部分来自中国科技的发展。因此,良好的科技传播和科技形象塑造可以对冲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科技威胁论,而科技创新恰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传播诉求之一。


对北京冬奥会科技传播的建议


张明新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科技传播工作提出五点建议。


首先,凸显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与合作。中国的科学研究是全人类科学研究实践中的一部分,我们的科学研究成果最终是服务于全人类的。我们的报道中不需要太追求“破纪录”等成就,而应突出中国科研的进展和应用如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福祉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着重传播中国和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如何进行合作和交往,包括科学项目的合作、科学技术人员的往来,特别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第二,凸显中国在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智能化”形象。虽然目前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很快,但我国科学技术内在的文化氛围、制度建设还处于追赶阶段,在重要的“卡脖子”技术领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以往中低端的“中国制造”形象应转变为“中国创造”、“中国创新”的形象。今年东京奥运会强调了东京是“超智能”城市,明年北京冬奥会的口号中也有关于“智慧城市”的理念。在中国,智慧医疗等智能化城市建设已经发展得很好,我们应在冬奥会的传播中凸显创新创造、智能化等与时俱进的中国科技形象。


第三,凸显中国科学研究服务民生、改变人民生活的服务性形象。科技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符号,就是因为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今天的科普传播越来越需要关注如何把科学的故事、科技的进步转化为民众能理解的语言。如何让公众理解科学研究背后的原理、科技如何改变生活,是和科技研究本身同等重要重要的话题。有效的科普传播是对科学传播已有规律的把握,也是对新兴规律的探查、总结和归纳。因此,北京冬奥会的科技传播需要秉持以下理念,即阐明科学研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改变。


第四,向全球展示出中国在抗疫方面的方法和贡献,包括人民获得的福祉、抗疫药物的研制、疫苗的研发、诊疗技术的进步、病毒的溯源以及防控技术等方面。目前世界各地一些国家还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抗疫,我们可以乘此机会把中国抗疫方面的科研技术成果讲述给全球公众。


最后,张明新提出,不论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我们都应进行整体、立体的传播策划,更多地采用全球人民能够看懂的视频形式,来打动更多人,更好地传播中国的科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