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跨界沙龙 | 张士运:对科技与奥运互动的思考

2021-08-26 17:46

图片 170.png


2021年8月16日,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书记、所长张士运作为科技奥运建设领域的专家,在由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科技传播跨界沙龙暨“科技传播与科技奥运建设”活动中做了关于科技与奥运互动的探讨。


在演讲中,张士运结合历届奥运的科技应用案例,从四个方面阐明了科技与奥运的互动关系,认为奥运会和科技的互动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发展。张士运还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新技术建设进行了展望。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越来越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


张士运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了新技术对奥运会举办的支持作用。


首先,开闭幕式。开幕式和闭幕式是每届奥运会的亮点,尤其是要展示举办地及举办国的文化底蕴,新技术在其中会发挥极大的作用。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了上万个Led灯,以卷轴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文化。


第二,科学训练。在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需要用新技术去辅助训练。1968年,苏联教练员为19岁的短跑运动员瓦列里·鲍尔佐夫(Valeriy Borzov)设计了一个十秒内跑100米的技术模型,分段分时辅助博佐夫进行科学训练。正是由于这种新技术的应用,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博佐夫夺得了100m和200m短跑冠军,用技术实现了体能的提高。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360度全息视频技术来帮助运动员熟悉地形、场地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VR加360度全息技术在运动员训练中已成了较常规的成熟技术。


第三,准确裁判。以计时器为例,以前的计时器精度很差,比赛时的微小时间差距难以被观测到,裁判仅凭肉眼无法做出准确的裁判。而现在的计时器精度越来越高,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魔眼技术,小于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差都可以用照相技术记录下来,为裁判的准确性提供了基础。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的计时器,则实现了百分之一秒的精度。再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计时器的分辨率达到了千分之一秒。


最后,展示风采。新技术为奥运会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提供了沉浸式的展示平台。以游泳运动为例,今年的东京奥运会运用了增强现实技术,使得电视转播不但能高清展示运动员的游泳进程,还能显示肢体甚至水花如何运动,并能实时预测运动员是否能打破世界纪录。综上,新科技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注入了强大的技术基础。


新技术的拓展应用与产业化,需要奥运会的支持


张士运指出,后奥运时代,新技术的应用、拓展、产业化,很多都离不开奥运。例如以上提到的计时器技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这就是奥运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张士运还提到,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出于裁判的需要,要记录下运动员高速奔跑等关键瞬间,于是出现了高速摄影摄像技术和激光测距仪,后来这些技术就慢慢产业化了。如果没有奥运会,很难有这种产业化的技术。


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北京市科委特别重视奥运会中的科学技术运用,并成立了一个奥运科技办公室,张士运曾在奥科办担任副主任。张士运谈到,当时科委特别关心燃料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500辆新能源汽车最终在北京奥运会上成功使用。张士运认为,现在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很大程度是因为奥运对技术产业化的助力。


新技术随着奥运会而实现迭代升级


张士运认为,许多新技术,是随着奥运会而实现迭代的,每届奥运会的技术应用都比前一届更深更广。比如数字技术,1924年巴黎奥运会,首次实现了无线电广播实况转播,1936年柏林奥运会第一次使用闭路电视实现转播,1960年罗马奥运会实现了全世界范围的电视转播,1964年东京奥运会实现卫星电视转播,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则第一次使用数字电视进行直播,而今年的东京奥运会,受疫情影响,使用的是云网技术的转播。另一个例子是氢能技术。东京奥运会使用了氢能技术,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要使用氢能技术,通过技术专家的努力,张士运认为,我们也许能在氢能技术的运用上反超日本。


奥运会和科技的互动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发展


张士运认为,奥运会和新技术的应用是并行发展的,都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未来的每一届奥运会,肯定都是新技术的一个示范地。从一定程度上说,奥运会和科技的互动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发展。张士运对未来的奥运科技充满了期待,认为区块链技术、量子技术、5G技术等会得到更好的应用。举例而言,今年的东京奥运会应用了5G+VR+360度全息技术及5G+AR增强现实技术。张士运透露,明年的北京冬奥会将会运用全时段全场景的5G技术:在所有的奥运场馆以及相连接的道路上,都会使用5G技术;在轨道交通上,也会使用移动转播、移动采访技术;在运动员采访中,使用混合采访技术,即记者和运动员虽然不在一处,但通过云网技术,实现“不在现场,胜似现场”的效果。张士运认为,这些技术会对未来的人类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学术交流、国际合作方面,可以运用这种云网技术举办学术会议,人们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坐在不同的会议室里,都可以像面对面一样交流,无论画质还是音质,都如亲临现场一样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