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媒体关注
【中国环境报】世界清洁地球日,怎样给地球“减负”?“基立未来”科普专家这样说
发布时间: 2023-09-22


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是世界清洁地球日。每逢此时,全球超过1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万热心人士都会积极参与地球清洁行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科普中国“基立未来”科普专家系列沙龙举办世界清洁地球日专题。


专题以“守护美丽地球”为主题,邀请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WPAP)海洋垃圾国家联络员刘瑞志,以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邹天森,以科普演讲的方式对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生动而精深的分享。


据介绍,本期沙龙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出品,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参与支持。来自北京印刷学院的学生参与了现场问答互动环节。


刘建国:科学解决全球性垃圾挑战



刘建国指出,垃圾问题既是区域性的挑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既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又对环境产生深远影响。他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从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工程应用—管理策略—治理体系的完整创新链条。”


刘建国介绍说,需要针对关键问题开发相应的技术,推动符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工程应用,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管理策略,最终形成科学精准的治理体系。


“基础科学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刘建国强调,基础科学在解决垃圾问题、为垃圾处理提供更加科学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基础学科的支撑,才能实现垃圾分类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通过加强对源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垃圾的来源和组成,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垃圾的产生并降低其危害。


刘建国不仅专注于在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领域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还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方面的科普宣传。他认为,垃圾分类实际上是一个“知易行难”的事情,呼吁全社会更多的人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还要再上一个新台阶,要用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付出更大的努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刘瑞志: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海洋污染解决之道



被科学家戏称为地球上的“第八大洲”的,其实是一座由从陆地进入海洋的各种垃圾随着洋流的汇聚而形成的、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浮动垃圾岛。这个海洋中的巨大垃圾堆,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深刻影响和海洋垃圾问题的严重性。


刘瑞志表示,海洋垃圾危害严重,不仅破坏海洋景观,威胁航行安全,破坏生物栖息地,还对许多海洋生物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而且这些垃圾的降解速度慢,长期存在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持续性破坏。不仅如此,海洋污染还对会人类健康、生存环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造成显著影响。“因此,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刘瑞志分享了团队在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一线的科研工作。团队采用了一种“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工作模式。首先,以高标准深入开展环境问题的诊断排查;然后,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短期管控治理方案和长效根治方案;最后,提供全过程、全流程的技术帮扶,协助构建真正的大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刘瑞志介绍说,团队全力协助山东省寿光市打造出的“寿光模式”,已成为渤海攻坚战的典型。“十四五”时期是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攻坚阶段。他向有志于研究海洋、清洁海洋的年轻人才抛出了橄榄枝,期待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共同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邹天森:科普与科研并重,讲好长江大保护故事



邹天森,作为新一代的佼佼者,自硕士学习阶段开始,便在中国环境科学院师从张金良研究员,从事水污染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目前,他的研究涵盖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问题诊断、来源分析及治理对策等。


邹天森介绍说,随着长江大保护、长江禁渔的深入实施,长江干流水质已连续三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流域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鱼类的种类和数量正在逐渐回升。“长江联合研究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明确了影响长江生态的主要限制因子、鱼类生态受损病因及湖库富营养化成因等,并科学精准支撑了多项整治工作。”


“但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基数大和重点湖泊蓝藻水华频发等问题仍亟待突破。”他认为,水生态保护既要做好基础科学研究,又要加强对公众的科普。通过为公众提供准确、深入的科学解读,科普工作可以提升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及时解答公众的疑问,可以形成良好的科研与公众之间的反馈机制,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发展的进程。


“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前所未有,当前我们正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春天’。”在此背景下,他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生态环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一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在演讲结束后,三位演讲嘉宾与线上观众进行了实时互动,对“人类产生的垃圾是否会超过处理垃圾的能力?”“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最佳治理方案”“目前长江流域主要污染物及其应对措施”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