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会客厅——大模型时代,智领未来 |
发布时间: 2024-12-16 |
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引擎,AI大模型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中发挥着广泛的赋能作用。它不仅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大门,更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期《科技会客厅》邀请三位专家参与“AI大模型”话题讨论,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科技与想象的盛宴。 嘉宾介绍: 周玮 CreatiMix创始人 孙志岗 AGIClass.ai & AI-Shifu.com 创始人,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计算机技术和教育专家 张文玥 钛媒体智库研究院执行院长 Q1:如何看待近期由OpenAI引发的关于大模型唱衰的舆论趋势? 孙志岗:OpenAI面临的管理困境非技术或模型问题,而是商业化转型引发的内部矛盾。但转换角度,若OpenAI能灵活调整,允许核心人才分散,也将出现推动AI大模型技术快速进步的局面,从而有利于整个行业的繁荣。 周玮:OpenAI作为科技热点,自然颇受关注,不得不承认,其人才积聚与科研高效为持续创新奠定着坚实的基础,前景依然可期。但实际上,面对众多类模型,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挖掘价值、高效利用,而非仅关注表面能力的展示。 Q2:大模型在数量不断增加的趋势下,会走向开源还是维持闭源? 周玮:开源与闭源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由不同企业的战略和应用场景决定的。比如,端侧倾向开源以优体验;数据隐私场景则选闭源,结合自有数据研发多模态模型,平衡安全与技术创新。 Q3:中国大模型与国际大模型的发展路径有何不同? 孙志岗:中国大模型发展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在积极跟进国际先进模型的同时,通过蒸馏训练提升性能,推动行业活跃与竞争。此外,中国厂商高度“自给自足”,从应用层到模型层全程自研,从而灵活适应多样化场景。相比之下,国外大模型厂商则倾向于分工合作,形成生态互补。 Q4:和国外大模型相比,中国大模型发展现状如何? 周玮:在研发过程中,尽管移动互联网和工程化能力方面的优势使得国内大模型在应用层面表现出色,更有政府和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堆砌硬件资源和数据而取得显著进展,但这种发展方式反而可能掩盖了基础科学研究不足的弱势,所以在基础研究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孙志岗:中国在大模型与AI基础研究上未显著落后于欧美。在ChatGPT热潮前,百度、阿里及高校研究机构就已经积蓄深厚。如今,中国研究者也展现着世界级创新,如DeepSeek大获认可,RWKV另辟蹊径,被认为具有主流潜力。这些成就无不彰显着中国大模型的实力,也为AI领域注入新生力量。 Q5:AI带来的产业变革波及各行各业,人类是否会陷入“失业”泥潭,又该如何应对? 孙志岗:社会变革带来分工变化,AI也不例外。其广泛应用虽引发替代恐惧,但AI无法承担人类责任,所以终究谈不上“取代”。核心在于AI结果若影响现实,必须由人类审核负责,以确保安全与合理。这强调了AI技术下的“人类责任”不可或缺,即AI虽强,责任主体仍为人,而“责任”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要约束,也是社会稳定与进步的重要保障。 周玮:发展依赖于创新,AI虽具有应用价值,但人类的创造力才是恒久与无限的。同时,日常交互中,责任心、个人审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更是关键。比如需要面对面沟通的销售等职业,情感交流、情绪互动将持续体现其价值,这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因此,在AI时代,人类应更加注重培养这些独特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Q6:怎么才能更好地拥抱AI? 周玮:在享受互联网与AI带来的便利时,随着个人数据被大量收集和使用,必然存在泄露隐私的风险。此外,大模型也因在训练数据过程中可能夹杂个人主观想法而存在数据偏见的问题。因此,在使用AI时,个人需要提升防范度、判断力和价值观,才能在应对潜在风险的同时享受到切实服务。 孙志岗:数据质量决定模型能力,因此很多公司面临违规使用数据的诱惑,强大技术若落入恶意之手,AI就可能失控从而危害社会。因此,政府监管和法律规范势在必行。同时,国家层面的介入也有利于科技向善的保障。 AI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人类社会结构、就业形态乃至价值观的一次深刻重塑。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同时注重伦理道德的引导,是确保AI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让我们携手并进、大胆创新,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与效率的同时,也积极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共同创造一个更加智能、和谐与美好的未来。 嘉宾 孙志岗 周玮 张文玥 出品人 阮草 总策划 孟令耘 监制 于春 主持人 段然 策划 马依斐 统筹 白竟楠 康欢 导演 李嫣茹 编辑 郑羽佳 王淇薇 王珊 摄像 王亦文 李嫣茹 赵益玮 杨思壮 剪辑 王亦文 吴玉顺 设计 杨家宁 李学维 巨淇 杨璐 出品单位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 制作单位 中科海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嘉宾言论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本中心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