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技会客厅
科技会客厅——月球科研站背后的硬核科技
发布时间: 2024-11-14


自古以来,人类对浩瀚宇宙的向往从未停歇,而月球,作为地球的近邻,更是承载着人类无尽的探索梦想。如今,我国提出了在2030年之前实现载人登月的宏伟目标,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更预示着未来月球探索的无限可能。本期《科技会客厅》,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我国载人登月计划背后的科技支撑与宏伟愿景。


嘉宾介绍:

姚振强 航天文昌科普基地负责人


中国航天技术不断突破,按照计划来看,我国将于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实现载人登月后,如何保障航天员和科研人员在月球上的生存、生活及健康,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


月球科研站的建设,与空间站建设类似,需要解决物资补给、生活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然而,月球环境更为恶劣,强辐射、真空和极端温差等挑战使得月球科研站的建设更为复杂。因此,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月球科研站,是实现月球长期驻留的关键。


我国在2021年提出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设想,该项目由中国主导,并邀请全世界共同参与、推进和开发。科研站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2035年将建成一个以月球南极为核心的基本型科研站,进行基础试验和工作;到2045年,将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进行综合性试验,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提供技术、物资和智力储备。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月球环境的恶劣条件、如何到达月球以及如何返回地球等。航天系统工程需要多个系统协同推进,包括发射场系统、地月指挥所、航天员训练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科研人员正不断努力。例如,通过研究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我们已成功制造出月球砖,可用于月球建筑,满足生存需求。同时,月壤研究还为我们提供了提炼水资源的方法,为解决月球上的氧气、水以及太空种植等问题提供了可能。


月球科研站的建设对未来航天探索具有重大意义。月球是人类最先到达的星球,也是宇宙探索的起点。未来的探火、深空探测或行星探测等任务,都需要依赖月球科研站进行长时间的科研、工作和生活。


此外,月球科研站的建设还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它是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张名片。随着太空行走、太空旅游的兴起,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受到影响。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内探月工程的发展,普通人进行太空旅游或许将成为现实。


关于载人登月,我国计划在2030年之前实现这一目标,相关工作正在海南文昌逐步推进。届时,将使用两枚长征十号的火箭发射飞船和着陆器到环月轨道进行交会对接,航天员将转移到着陆器上落到月球表面。与嫦娥六号机器采样返回不同,载人登月实现后,航天员可以在月表进行人工采样,并通过着陆器上升到环月轨道,再进入载人飞船返回地球。


作为航天科普工作者,我们致力于传播科学家精神,通过组织院士、专家、航天员进校园宣讲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航天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同时,我们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活动,引领更多孩子走进航天、认识航天、了解航天,并希望在他们心中种下航天的种子,为未来的航天事业培养更多栋梁之材。


嘉宾

姚振强


出品人

阮草


总策划

孟令耘


监制

于春


主持人

黄安妮


策划

马依斐


统筹

白竟楠 康欢


导演

李嫣茹


编辑

郑羽佳 王淇薇


摄像

王亦文  李嫣茹 赵益玮 杨思壮


剪辑

王亦文 吴玉顺 祝天一


设计

杨家宁 李学维 巨淇 杨璐


出品单位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


制作单位

中科海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航天文昌科普基地


嘉宾言论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本中心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