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会客厅——AI如何助力基础研究 |
发布时间: 2024-12-13 |
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再次将人工智能(AI)推至科学研究的聚光灯下,刷新了人们对AI在科研领域应用的认识。本期《科技会客厅》,让我们与嘉宾一同探讨AI如何颠覆传统科学研究认知,以及AI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展现出的巨大潜力。 嘉宾介绍: 王元卓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大数据分析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蒋田仔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脑网络组研究中心主任 AI将颠覆对科学研究的认知 2024年诺贝尔奖将物理奖和化学奖都授予给了基于数学模型作出重大发现的科学家。AI能够发现许多以前无法揭示的现象,甚至能够解决千百年来人类无法解决的难题。 今年的诺贝尔奖展现了AI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但远未达到可以完全替代科学家的程度。AI与人类科学家的紧密结合,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更有效地进行科学发现,未来,AI for science领域可能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AI在数据处理密集型和高强度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大大提高计算效率。例如,AlphaFold能够快速确定蛋白质结构。另一方面,AI还能发现人类已有经验和认知无法触及的新领域,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灵感和方向。AI作为辅助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科研周期,甚至发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AI究竟能帮我们做些什么? 蒋田仔以脑图谱研究为例,指出AI在绘制复杂脑图谱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他提到,《Nature》上发表的果蝇全脑微观连接图谱就是AI参与研究的成果之一。尽管目前绘制人类脑图谱还面临巨大挑战,但有AI的参与,未来或许有更多可能性。 AI的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首先,AI在学习人类决策和性格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伦理问题。其次,AI的监管和算法安全、公平性等方面也需要关注。另外,随着AI的应用部分工作岗位可能会被AI替代。王元卓认为,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正确认知AI的利弊,趋利避害。 AI让我们的未来充满可能 在谈到AI的未来应用时,两位专家都表示充满期待。蒋田仔认为,AI for Science已经深入到几乎每一个科研领域,最直接的结果是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王元卓则指出,AI将帮助人类实现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更深入地探索宇宙等。 AI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可能性。我们也应正视AI发展带来的挑战和问题,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发展。 嘉宾 王元卓 蒋田仔 出品人 阮草 总策划 孟令耘 监制 于春 主持人 杨斯宁 策划 马依斐 统筹 白竟楠 康欢 导演 李嫣茹 编辑 郑羽佳 王淇薇 摄像 王亦文 李嫣茹 赵益玮 杨思壮 剪辑 王亦文 吴玉顺 祝天一 设计 杨家宁 李学维 巨淇 杨璐 出品单位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 制作单位 中科海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嘉宾言论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本中心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