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传播主题沙龙成功举办 跨界研讨开放合作背景下的国际科技传播 | |
|
|
发布时间: 2022-11-26 | |
2022年11月25日,由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主办的“国际科技传播主题沙龙”成功举办。沙龙邀请了来自科技界、学术界及媒体的专家,围绕“开放合作背景下的科技国际传播”进行交流研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中国日报社编委兼秘书长朱宝霞致开场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国际科技传播学会学术委员王国燕,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王沛楠,中国日报社科技记者张之豪等参加了沙龙,活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数字处副处长严佳君主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与会嘉宾围绕国际科技传播的理念和路径、叙事方法及媒体实践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活动表示,中国科协和中国日报社共建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以来,研究院密切联合科技界与国际社会各界开展协同创新,力求探索建立更加多元的国际科技传播合作模式。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将秉承“中国科技工作者精神殿堂、中国科技界全媒体中心、现代化科技成果传播平台、国际科技组织总部服务基地”的四大功能定位,以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的建设为抓手和焊点,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朱宝霞从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表达了媒体人对国际科技传播的理解。她指出,深刻阐释好中国理念,推动形成合作共赢局面非常重要。我们要以国际视角,讲述科技发展对中国与世界的重大意义。用事实阐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带动更为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日报将以研究院为阵地,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和中国日报社各自的优势,不断创新发展,做好国际科技传播。 周庆安以“重建信任、描绘预期”为主题探讨了国际科技传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他认为一方面要构建传者的身份认同和世界建立连接,另一方面要解决管理预期,构建与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相匹配国际话语权。王维佳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信息科技发展的不同路径,探讨了科技创新发展和国家战略构想的关联性以及影响科技传播的历史思路和发展方向。王国燕分享了前沿科学的国际传播典型案例,并介绍了前沿科学成果如何针对科学公众进行有效的视觉表达。王沛楠就科技中国与对外传播的叙事重塑话题展开了分享,并探讨了以新兴技术和前沿科技支撑科技叙事的可行性。张之豪从大设备、大发现、大合作的角度探讨了构建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难点及应对方法。 由中国科协与中国日报社共建的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1月19日,研究院将秉承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原则,探索建立更加多元的国际科技传播合作模式,用融通中外的表现形式增强国际科技传播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