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技观点
中美科技合作不该成为美国政客之砝码
发布时间: 2024-05-27

近几个月,《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到期后是否续签的问题引发全世界关注。


该协定于1979年1月31日由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与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签署,是两国在农业、能源、太空、卫生、环境、地球科学与工程,以及教育和学术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的框架性协议,一般为五年一续签,四十多年来总能“到期续费”,从未“余额不足”。


问题出现在最近的一次续签上。该协定在2023年8月27日到期后,中美两国未能就续签达成一致,商议将协议延期6个月,至2024年2月27日继续谈判。转眼间2月27日也过去了,续签五年的消息仍未等来。


3月以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媒体陆续放出消息,中美双方刚刚同意再度续期6个月,以进一步开展续约谈判。显然,中美科技合作的列车能否再开下去、未来将开往何方,到目前为止还疑雾重重。


“奥本海默困局”再现


电影《奥本海默》去年在全球热映,人们看到天才的科学家用智慧和才华造福人类,却不可避免的受到政治的干扰和阻碍,不禁为之心痛,更期盼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再发生。


但美国某些政客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似乎就是他们永远不会从中吸取教训。《中美科技合作协定》有利于中美双方、有利于全世界科技界,这早是有识之士的共识。遗憾的是,有识之士并不包括美国某些政客。


美国政客发出“《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只会有利于中国、会伤害美国”等叫嚣言论。比如,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迈克·加拉格尔表示,“延长中美之间的科学技术协议只会进一步危害我们的研究和知识产权,政府必须让这个过时的协议失效”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则发布报告称,“中美双方合作存在战略优势不平等”,更不用说美国通过高科技领域与我国“脱钩断链”,明火执仗地违反《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精神,造成了中美科学界的巨大不安。


为此,在数月前,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名物理学家代表1000名美国科学家和学者,向美国总统拜登发出呼吁续签协定的联名信时,他们并没有收到期望的回复。


尽管科学家们对美国政府“中国窃取美国科学成果”的说法进行了反驳,强调,美国在很多领域的科技实验实际是获益于中国的研究成果。明确指出中美科技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但这些“忠言”,在只会讲“中国威胁”的美国政治氛围下,似乎太“逆耳”了。


看看科学史,认清时代势


那么,《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真的对美国没好处?一个只对中国有好处的双边协定可以运行45年之久?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斯坦福大学量子材料理论物理学家史蒂文·基维尔森的话再明确不过,“终止与中国在量子材料方面的合作将让美国自废武功”。


回顾人类历史上几次科技革命,无一不是国际合作的产物。科技进步不仅仅是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成果,而是全球范围内科学家、工程师、研究人员等共同努力的结果。


比如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这一过程中,欧洲各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了蒸汽机技术的改进和应用。同样,在之后的科技革命中,如电力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等,国际合作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科技合作不仅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读懂中国的大国胸怀


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习近平指出,中美两国是合作还是对抗,事关两国人民福祉和人类前途命运。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机遇。希望两国各界人士多来往、多交流,不断积累共识、增进信任,排除各种干扰,深化互利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相比美国执法部门频繁约谈、调查华裔科学家,海关部门动辄对中国留学生粗暴检查、非礼对待,美国国会长期对中美合作横加干涉、无理掣肘,中国则以贵宾之礼相待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最大善意和宽广胸怀。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月27日的回应,“中美科技交流合作,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是有利于双方的事,不是美国对中国的恩赐。我们本着最大的诚意希望继续合作,但中国政府也做好了一切应对准备。